开拓创新 奋发有为
扎实推进学校各项事业改革发展
—在长治学院第二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报告
(二〇一九年四月二十七日)
茹文明
各位代表、同志们:
在学习传达贯彻全省教育大会精神之际,我院召开第二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今天,我受院党委行政委托,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代表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建议。报告共三个部分。
一、2018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我们紧紧围绕学校第二次党代会各项部署、“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重点工作,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切实推动内涵建设和应用转型发展。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坚持依法治校,不断优化学校治理体系。依托学院章程,规范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职能,不断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完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适时成立和调整了征地工作领导小组、招聘工作领导组等多个工作机构;坚持问题导向,推进“三基建设”,修订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细则等5项重大制度,修订出台教学、科研、人才、学生管理制度50余项;深入推动校系二级管理体制改革,公务接待、公车管理、信息公开、人事管理等工作流程实现优化。
2.坚持教学中心,深入实施教学质量工程。2018年11月,召开第七次教学科研工作会议,进一步巩固教学中心地位,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以项目促改革,27项教学改革项目获准立项,实施校级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计划项目18项;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化学系和法律与经济学系实行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等,其他各系(部)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积极探索;优化调整专业结构,专业停招3个、减招3个、间招2个、新增3个,两个专业被评为省级优势特色专业;推进课程建设,遴选出校级优秀课程30门,新开设网络课程120门,启动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投入402.68万元新建6个实验实训室,投入1150.37万元更新教学实验仪器设备,教学条件明显改善。
3.推进“1331工程”,提升学科科研水平。成功获批省级重点创新团队1个、建设计划增补项目1项,出台“1331工程”管理办法10余个,遴选出校级“1331工程”项目30余项。同时,科研项目成果再创新高,获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38项,到账研究经费82.65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各1项,发表学术论文247篇(其中SCI 16篇),出版论著及教材29部,获得国家专利授权17项,聘请院士、长江学者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到校讲学100余场,科研水平显著提升。
4.坚持引育结合,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明显。全年引进博士10名,硕士26名,3人晋升教授、14人晋升副教授、19人晋升讲师,1人晋升高级实验师、1人晋升实验师,师资队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通过兑现新进及返校博士待遇,人事代理聘用8名博士家属,实施新岗位绩效方案,使得留人、用人环境进一步优化。实施多项师资培养计划,选派13名中青年教师国内访学、12名教师国外访学,获批省级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1名、学术技术带头人1名、教育领域“三晋英才”支持计划16名。深化人事管理改革,优化校内机构设置,启动了第二轮岗位设置,进一步规范了临时用工管理工作,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明显。
5.坚持立德树人,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强化落实“三全育人”和“十个育人”一体化育人体系要求,坚持“学生第一”理念,扎实推进学生德育劳动课、科级以上干部联系学生班级和宿舍、辅导员入住学生公寓开展工作,获省首批“三全育人”综改试点单位。同时,落实教育、管理、指导、服务四位一体的学生工作机制和要求,加强学生精准资助、心理健康、传染病防控、就业创业教育和指导各项工作,联合举办“才聚长院·百企千岗·潞才回巢”招聘会,大批学生在国家和省市科技创新竞赛中取得较好成绩,年度毕业生就业率75%以上,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好评。
6.坚持开放办学,国际合作交流进一步扩大。新增国外合作院校3所,达到18所;派出校级领导3批次、学术交流团组6批次,派出学生参加国际教育合作项目10人;引进外籍博士1人,邀请多名外籍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对外交流和合作办学能力得到较大提升。
7.坚持和谐稳定,民生工程成绩斐然。积极协调征回了南校区41.3亩土地,完成南北校区食堂改造、教工食堂、北校区小花园改造、运动场草坪铺设等一批后勤基建项目。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幅提高校内绩效标准,促进师生员工共享发展成果;多方争取教工子女就读建东小学的倾斜政策,为青年教师排忧解难。在此基础上,不断巩固“平安校园”创建成果,务实节俭隆重举办60周年校庆,积极支持附中深化改革,增强了广大师生员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各位代表、同志们!
过去一年是我们团结一心、砥砺奋进的一年,也是大事要事多,常规工作任务繁重的一年。我们深知,发展源于上下同心,成绩来自共同奋斗!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上级组织和领导关心支持帮助的结果,是学校党委行政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校师生员工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奋斗在教学、科研、管理、学习一线的师生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离退休老同志和广大校友表示诚挚的感谢!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各位代表!
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承担着新的使命,目标更高,任务更硬,需求更迫切。作为地方高校,我们面临重大挑战,社会发展新目标对地方高校提出了新的需求,学校发展面临新的挑战。据统计,我国高教适龄人口最高峰为2008年达到1.25亿人,到2020年约为8400万人,比2008年减少1/3。不难预见,未来我国高等教育供大于求的现象会更加严重,必将有一些高校“吃不饱”,甚至面临生存危机。
同志们!
思危方能居安。苏轼有言:“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新形势下,对标省内外双一流高校,对比省内同类型院校,对照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要求和广大群众对教育的期盼,我们在许多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和不足,我们要清醒认识到:一是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不够,缺乏对学校长远发展的系统性研究,对办学理念思考不够,应用转型发展目标还不够明确;二是办学特色还不够鲜明,教育观念尚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代新形势党和人民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三是学科建设总体水平偏低,学科方向凝练不到位,学科交叉融合有待加强;四是专业结构需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契合度有待进一步提高,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有待进一步更新和改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做的还很有限;五是科研水平不够高,富有地方特色的研究方向尚未形成,高水平、原创性成果不多且转化薄弱,科技创新和对外开放的水平有限,推动区域创新驱动的能力不足;六是高水平领军人才短缺,具有国内知名度和国内影响力的拔尖人才和高水平优秀团队匮乏,师资总量不足,尤其是博士学位教师比率与申硕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七是办学空间亟待进一步拓展,办学资源匮乏,资源配置需要进一步优化。学生宿舍建筑面积与生均国家标准差距也较大,实验室和实训基地严重短缺和不足,餐厅座位数不够,教学经费短缺和不足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三、2019年重点工作任务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也是我省在“两转”基础上拓展新局面的攻坚之年。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学科建设年”“执行落实年”“作风建设年”三大主题活动年为抓手,以巡视整改和“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为契机,全面贯彻落实学校第二次党代会、“十三五”规划、2019—2023年综合改革发展规划任务目标,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理念,持续推进“调结构、抓基础、提质量、上层次、保民生”,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扎实推进各项事业改革发展。
(一)提高站位,做好巡视整改工作
高度重视整改工作,在政治上自觉与党中央对标对表,在思想上深入剖析问题根源,在行动上主动查找差距不足。围绕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结合“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活动,深入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开展转型发展专题讨论会,做好师范类专业认证、教育实习和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等工作,对非师范类专业,深入开展“应用型转型发展”大讨论,增强转型发展意识,达成转型发展共识。我们要以坚强的党性原则、高度负责的政治责任感、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围绕整改方案,明确整改清单,落实整改措施,确保巡视反馈问题和意见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确保整改任务全面彻底完成。要树牢“四个意识”、践行“两个维护”,履行好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切实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举一反三、标本兼治,结合持续开展的“教育思想”大讨论和转型发展专题讨论会,立说立改,及时整改,以整改实效推动转型发展。
(二)全力以赴,做好迎接审核评估的各项工作
2013年合格评估以来,学校办学条件和综合实力取得明显提升。今年,各单位要重点围绕迎评“二十字”方针,扎实做好迎评准备工作。以迎评为契机,促进学校突出内涵建设,突出特色发展,强化办学合理定位,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水平,真正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办要按照“评估方案”要求,做好组织监督工作,拿出具体时间表和任务清单,定期向学院党委、行政汇报工作进展。为了打赢评估这一仗,全院上下要齐心协力,各部门要密切配合,认真履行好各自职责,精心谋划,齐抓共管,统筹协调,评建结合,落实完成好各自任务,形成“人人关心评估、人人参与评估、人人服务评估”的良好氛围,以良好的精神面貌、扎实有效的工作业绩,确保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取得优异成绩。迎评工作要实行责任追究制,无论哪个处室、哪个系部,无论什么人,工作出了问题,该追责的要追责,该问责的要问责。
(三)统筹推进,做好硕士立项单位建设
在认真解读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专业硕士点申报条件的基础上,认真查短板,深入找差距。合理分解任务,精细管理,精准施策,精确发力,全面落实我院“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建设方案”。以“1331工程”各类项目建设为引领,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凝练学科研究方向,聚焦优势,打造特色,对接需求,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全力支持重点学科、应用型学科的建设。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培育创新团队,注重校企协同创新,支持和鼓励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创新团队建设。在此基础上,做好人才引进、培养和管理工作。进一步修订人才引进制度机制,进一步完善引进高学历、高层次人才来校工作的激励奖励体系,重点做好硕士建设点的博士引进工作。力争博士比例、师均经费、生师比、生均经费等基本条件指标实现较大增长。
(四)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优化调整,做好专业建设工作。专业优化调整有增有减,实行专业退出机制,建立专业认证和预警机制,努力实现重点集群发展。限制淘汰就业率低,第一志愿率低的,与经济社会发展、师资队伍、实验条件要求不相符、不适合的过剩低质错位的专业。增加布局急需的新兴专业,着力构建“三群一链”的专业结构布局。
2.深化改革,做好课程建设工作。按照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大课程建设经费投入,把教学中心地位从口号变成目标、行动、措施、效果,落实体现在“金课”建设上。投入真金白银,建设一批优质课程。加强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对分课堂、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革新,着力破除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六个过多与过少问题”。进一步加强网络课程建设,拓展学生学业修读的有效时间。
3.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加大“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力度,科学规划各专业实验室整体布局,尽快完成多媒体教室设备的更新与改造。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创新创业基地建设,鼓励和支持在校学生积极参与国内外高水平各类学科竞赛,不断提高就业竞争力。
4.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完善评价保障体系。积极推进校系两级管理改革,明确职责,明晰系(部)的本科教学主体地位,强化教学管理部门指导、监控和评估职能。进一步完善校、系两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充分发挥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与评估中心职能,逐步形成“环形闭合监控”的常态化教学质量监测机制。
5.寻求合作,扩大对外交流力度。继续寻求并牢牢把握国际交流合作的新机遇,创新国际交流合作发展思路,规范对外交流合作各项工作,积极推进教师、学生国际合作项目。
(五)以“1331工程”为引领,推动科研工作水平再上新台阶
1.加强学科建设,推进“1331工程”。紧紧围绕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定位目标,以“1331工程”引领学科建设,突出培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的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及工程技术中心,促进我校“一校一面”特色发展,促进学科建设内涵式发展,提升服务办学层次。
2.面向地方经济建设,提升科技服务新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省教育厅“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展现高等学校新作为”主题研讨会精神,完善科研评价管理服务体系和奖励机制,瞄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在主动服务、合作共赢中拓宽科研路径,积极开展太行山区生态环境研究、上党地区药用植物研究、生态修复、太行革命根据地、地方政治与区域治理以及乡村文明建设与“三农问题”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服务区域经济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学校科技服务能力,实现“以服务求支持,凭贡献促发展”。
(六)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加速推进人才强校战略
1.“引、育、留、用”相结合,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按照“引进高层次人才、培养后备人才、用好留住现有人才”的基本思路,充分利用各项政策,提高引进人才待遇,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完善柔性引进人才实施办法,引进一批高层次、高水平专业领军人才和学术带头人。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统筹兼顾,优绩优酬,加强教育引导管理帮扶,培育一批学术能力扎实、业务能力突出的优秀人才,建设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
2.加强师资培养培训,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传、帮、带的作用,通过校企“互聘、互兼”双向交流机制、教学团队合作机制、校企联合培养教师的有效机制,着力培养熟悉产业(行业)发展趋势、在省内或行业内具有较大影响、具有较强综合协调能力的专业带头人。发挥不同专业背景和工作经历教师的优势,形成互补,打造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在专业建设中发挥中坚作用的高水平“双师双能型”专业骨干教师队伍。
3.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引导广大教职工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建立师德师风报告制度和负面清单记录制度,对违反师德师风的问题,执行“一票否决制”。
(七)坚持立德树人,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建设。按照上级部署和学校要求,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力量,以“三全育人”试点单位建设为契机,协力推进“十大育人体系”建设,切实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2.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和指导服务。充分激发和调动系(部)学生工作的活力和积极性,充分发挥专、兼职辅导员和辅导员学生助理三支队伍力量,持续推进学生德育劳动课、科级以上干部联系学生班级和宿舍、辅导员入住学生公寓开展工作制度,努力调动起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加强职业技能培养,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做好就业指导服务,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为核心,推进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工作,为毕业后胜任岗位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积极组织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做好大创项目立项工作。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努力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多措并举,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行业职业对人才的多样性要求。
(八)深化“平安校园”创建成果,保证安全稳定发展
要充分认识安全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树立安全稳定压倒一切的发展理念,加强安全工作的舆情监控和风险防范,做到认识到位、排查到位、防控到位、责任到位。按照《学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暨“平安校园”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和签订的责任书要求,落实四级联动隐患排查机制,抓好源头防控、重点管控、综合治理,全面推进“六强七化”建设,巩固“平安校园”创建成果,夯实“金字塔型”平安长院人防工程,创新完善立体化、信息化的治安防控体系,维护抓安全、促和谐、维稳定的良好局面,增强广大师生员工的安全感,为学校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九)艰苦奋斗,推进和谐民生工程
1.加强财务、审计、资产、采购等内部控制工作的监督管理,强化纪律和规矩意识,积极开源节流,努力增收节支。进一步提升预算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强化对预算的审核和使用的过程控制,提高预算编制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率。继续加强对重点领域与环节的审计工作,逐步拓展审计范围,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形成系统有效、职权分明的资产管理制度,规范设备采购管理和资产处置行为,切实落实资产管理责任制,提高资产配置效率。弘扬艰苦奋斗精神,以提高现有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约水、暖、电、气、能和办公用品为重点,推进“节约型学校”建设。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更好满足师生教学科研工作和学习生活需要。继续积极争取省市各级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帮助加快解决长治市政府为学院预留的250亩土地的征购问题。统筹规划提高校内资源利用率,充分发挥南校区书院的育人作用。抓紧做好南校区教学实践楼和实验实训楼前期准备工作,争取尽早开工建设。加快南校区新学生公寓地下实训基地、实验室和活动场所建设规划。做好北校地下管网改造、运动场旱厕改造。加快信息化校园建设,调试运行OA办公系统,完善“一卡通”智能管理。同时,改善环境,打造精美校园。完成南校区锅炉房改造项目,建设学校第一个创客中心,使之成为学校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尽快与市政府和市住建局协调落实,启动我校家属楼外墙保温建设工程,打造学校“墙文化”阵地,完成教学楼室内设施改造更新,加大学生宿舍建设力度,实现学校“处处有文化,处处有风景”的建设目标。
3.关心包括离退休老同志在内的全体教职工生活,坚持一切为了师生、一切依靠师生,千方百计为教职工多办实事好事,积极努力争取增加教职工收入,使大家更好地共享学校事业发展成果。积极支持附中工作。
各位代表!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2019年我们要以巡视整改为契机,深入开展“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持续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开好转型发展研讨会,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夙夜在公的责任感,明大势,谋大事,干实事,求发展,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注重实效,扑下身子抓落实,搂起袖子干实事,以钉钉子精神,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意识,把使命和责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把学校各项部署安排落实、落细、落到位。
各位代表!
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我们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坚强领导下,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扎实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健康发展,为把我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且水平较高的应用型、教学型本科院校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