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长治学院-信息公开平台!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 页 > 基本信息 > 发展规划 > 正文
长治学院 “十三五” 事业发展总体规划
【字体: 】  【编辑日期:2016-04-01 09:54】  【来源:未知 】  【作者:admin】  【点击次数:

在认真完成“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各项任务的基础上,“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我院要紧密结合国家和我省重大发展战略,充分把握加速推进地方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教学型大学建设的重要战略转型期机遇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人才培养水平和服务社会效益为核心,坚持抓转型、提质量、上层次、强特色,全面推动学院内涵式发展、持续健康发展。为明确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思路、主要任务和重点举措以“适应时代要求、符合学院实际、反映师生意愿、推进科学发展”为编制原则,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历次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全面落实党建主体责任和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坚持“应用领先、转型升级、协调发展”的办学方略,贯彻“质量立校、科研强校、特色兴校”的发展战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办学宗旨,秉承“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增强全体教职工的服务意识,促进学生素质能力全面提高”的办学理念,为建设特色鲜明、水平较高的应用型、教学型本科院校而努力奋斗。
二、发展思路
牢固树立以创新发展激发教育活力、以协调发展优化教育结构、以绿色发展引领教育风尚、以开放发展拓展教育资源、以共享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以廉洁和安全发展保障教育环境的发展理念,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能力为本、重在应用”为改革突破口,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统筹教育教学资源,推动人才培养和办学模式变革,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深入贯彻实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努力构建体现时代特点、区域特色的转型发展新模式,全面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
三、目标和任务
“十三五”时期我院的总体目标是: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科学利用教学资源2020年力争实现由规模发展向质量提升的显著转变实现由外延拓展向内涵发展的根本转变把我院建成具有鲜明办学特色在全省乃至全国高校中有重要影响力的较高水平的应用型教学型本科院校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为我省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十三五”时期我院的重点任务是:
1.办学规模:积极争取优质生源,到2020年底,在校普通全日制本科学生规模稳定在13000人左右。
2.党建工作: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党建工作总体水平名列全省同类院校先进行列。
3.干部队伍:各级干部普遍达到本科及以上学历,提高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干部的比例,优化处科级干部年龄结构,提高妇女干部占处科级干部比例。
4.人事管理:推进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做好岗位设置管理、绩效工资改革工作,健全科学考核评价体系。
5.人才培养: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根据各专业的特点,推进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现各专业在目标定位、培养模式、保障措施上的分类指导;制定并实施本科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人才培养质量整体水平在全省同类院校中位居前列。
6.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内涵建设,建立专业调整机制。力争新增本科专业10个以上。
7.学科建设:提升省级重点扶持学科、院级重点学科建设质量。做好申报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建设单位的基础性准备工作。坚持优化学科结构、分层建设、稳步推进的思路,推进学科的建设质量,力争建成3~5个院级协同创新中心、1~2个院级服务产业创新学科群和4个院级重点学科;力争新增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服务产业创新学科群1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1个。
8.课程建设: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调整课程设置,整合课程内容,构建多类型的课程体系;建立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力争建成30~40门在线课程、120门优质课程,实现公共选修课程网络教学模式。
9.实践教学:完成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方案和实践教学质量标准的制定,力争建成3个校内实训基地、5个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
10.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在全省新建本科院校中力争位居前列。
11.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以师德标兵、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和培养对象、骨干教师、教学新秀为主体的教师梯队建设,省师德标兵和教学名师力争有新的增加。引进和培养10名左右学术领军人才引进和培养100名左右研究功底扎实创新能力突出的优秀人才使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力争达到100名;选派资助100名左右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到国外进修培训或国内著名高校做访问学者或短期进修;选派资助100名左右中青年教师考取相关专业的执业(职业)资格证、到企业行业等学习锻炼,不断提高“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
12.科研工作:教育教学研究、地方文化研究等取得一批重要成果,省级以上科研立项经费力争有新的增加。力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项、省级科研项目100余项、横向课题30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0余篇。
13.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校园布局,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学和学生生活设施条件,满足教学等工作和师生生活基本需求。积极争取省、市两级政府在政策、经费、土地等多方面的支持,做好扩展办学空间的基础性工作。
14.社会服务:学院整体办学水平特别是服务和促进我省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在全省同类院校中位居前列。
四、主要举措
(一)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全面从严管党治党,为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思想、组织、纪律、作风保障。
1.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组织完成上级交付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各项任务,制定落实学院领导班子任期目标和各项规划、计划任务,提高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水平,优化各级领导班子结构、干部人才队伍结构,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认真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为实现学院“十三五”发展目标和各项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思想保证、组织保证和人才保证。
2.加强党的领导和班子建设。全面落实党的建设主体责任,全面推进“书记抓、抓书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建工作格局。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学院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管方向、议大事、谋大局,积极支持学院行政和院长依法依规定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落实“三重一大”制度。落实教学系部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职能处室处务会议制度,促进系部处室工作运行科学规范。规范学院章程执行,加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完善学院内部治理机构,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3.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落实“一课三会”、中心组学习、党组织书记讲党课等制度,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工作,全面提升各级领导班子成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政策水平。强化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创建服务型党组织。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推进教工党支部“双带头人”工程,创新支部活动,力争形成各自特色亮点。
4.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要求,落实党员发展制度规定。严把发展党员“入口关”,加强党员教育培训,做好在优秀青年学生和教学科研骨干、学科、专业带头人中发展党员工作。强化对党员学习、工作、廉洁等情况的监管,加强不合格党员处置,建立健全党员行为规范、廉洁自律、服务师生等评价考核体系,进一步促进党员作用发挥。
5.加强党务工作队伍建设。按规定充实党务工作队伍力量,同时着力提高整个队伍素质能力,逐步选优配强党务工作队伍。加强教育培训,组织新任党组织书记、党务工作者专题培训等。加强监督考核,落实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测评制度,强化对党组织负责人的综合考评。培养造就一支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作用发挥好、党员群众评价高的基层党务工作队伍。
6.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规范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省委一系列干部工作规定,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和“好干部”标准,持续开展“三个一批”工作。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交流轮岗等制度。构建科学的干部考核体系,落实处级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责任制,开展处级干部任职试用期考核、处级领导班子和处级干部届中、届满考核。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进一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完善人才培养、引进和支持机制,规范和强化人才管理,通过科学考评、政策激励等多种方式,促进高素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依靠教师、干部、职工三支队伍积极协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共同推进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7.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全面推进从严管党治党。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和“一岗双责”,将党风廉政建设列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目标管理,与其他各项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在前面,摆在首位,切实维护党内法规权威性、严肃性,把“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融入干部经常性学习教育,强化党员干部教育管理监督。强化权力运行监管,从源头上防治腐败,扎实推进“六权治本”,落实责任清单和权力清单。对干部选任、招生招聘、财务管理、科研经费、后勤基建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严把关口。做好党务公开、校务公开工作。严格遵守“六项纪律”,认真执行“八项规定”,持之以恒反对“四风”,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抓早抓小、严管厚爱。严肃案件查办工作,治理各类违纪违规行为。加大对纪委监督执纪问责工作的领导和支持力度,积极支持纪委推进“三转”,强化监督执纪问责
8.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明确各级党组织“一把手”是意识形态工作第一责任人。抓好社团、讲座、论坛、研讨会等管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完善校园文化载体设施,推进高雅艺术和廉政文化进校园,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开展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制定实施“七五”普法计划,提高师生法制意识,积极开展依法治校宣传教育。
9.抓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和育人工作全过程,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评价各系和部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太行精神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按照教育部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估要求,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强化实践教学改革,提升吸引力感召力。
10.加强统战、群团、工会、教代会等工作。落实中央、省委加强和改进群团、统战工作的要求,落实统战、群团、工会、教代会制度规定。活跃教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开展理论学习、文体竞赛等特色活动。认真做好对离退休干部职工的服务管理工作,发挥老同志在推进事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做好保密、信访、档案管理、关心下一代等工作及附属太行中学工作。
(二)教学工作
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显著提升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
1进一步更新教育思想观念,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根本、质量是生命线”的理念,强化质量意识,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努力拓展优势学科专业与外校联合培养研究生,为积极申报并争取获批专业硕士点、硕士学位授予权建设单位做好基础准备
2加强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结构,增强与地方发展的适应性。优化学院专业结构与布局,新增10个左右新专业或专业方向,构建以应用学科为主,文、理等支撑学科协调发展,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应用技术性专业结构体系。依托地方产业和行业,建立企业和行业共同参与的专业优化评价制度。
3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深化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加强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根据真实生产、服务的技术和流程,构建知识体系、技术技能体系和实验实训实习环境,讲究实效。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加大对第二、第三课堂的支持力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国内外高水平科技竞赛,不断提高就业竞争力。建设创业指导教师队伍,聘请有创业经验的人才担任兼职创业指导教师。建立创新创业基地,与合作企业共建创业基金,为实训实习、创新创业、科技孵化提供综合服务。
4深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地方企(行)业需求驱动课程改革,整合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恰当地处理好基础与发展、共性和个性、理论与应用、重点内容与知识面等关系,突出培养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的主干课程和实践环节。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紧扣专业培养目标,满足行业、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适度降低基础理论课程和学科专业性课程比例,增加应用性知识和职业岗位所需能力的课程比例;专业课程更加体现应用性和实践性,努力实现实践教学的全过程覆盖,实现知识、能力与素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保证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5推进教学模式改革,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条件。探索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型学习模式,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和有效指导。实施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构建在导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课的学习模式课程教学更多地运用基于实际应用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方法,提高专业课程运用真实任务、真实案例教学的覆盖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课程网络教学平台,推进课程在线学习平台建设,建立校级课程中心,扩大优质课程资源共享
6.培育优良教风、学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倡导“德高业精、诲人不倦”的教风,以教风促学风。加强学生信息反馈与监督机制建设。严肃考风考纪,加强诚信机制建设。强化班风学风建设,指导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校园文体活动和学生社团等校园文化活动,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继续加强学业激励和助学激励机制建设,以优秀学子、优秀集体表彰等为抓手,发挥优秀典型的感召效应,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奋发成才。
7加强产教融合,探索产、学、研、用一体的合作办学模式。面向市场需求,建设政府、企业、高校“三重螺旋”的网络关系,形成面向广大中小企业和大众用户的知识应用价值网络。在服务地方政府决策中找准知识应用的切入点,在推动地方产业发展中找准知识应用的支撑点,在服务地方文化中找准知识应用的着力点。瞄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建设地方特色鲜明的应用性学科。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校地互动、合作共赢”的原则,努力建设“产教融合、校地联动”的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实现校地(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8以引入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为核心,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探索中外合作办学的新模式。逐步扩大交换生规模,提高交换生的教学质量。积极巩固、扩大与国外学校、国际社会机构和团体间的交流与合作,扩大教师交流以及学术文化交流的范围与规模。大力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全面提高长短期外籍语言教师和外籍专业教师的质量和数量。为本院师生提供多渠道、全方位的国际交流、长短期访问学者、学生交换、暑期夏令营等出国深造的机会和途径,并逐步开展留学生教育。
(三)科研工作
坚持“紧密结合和促进教学、主动服务和促进地方”的科研原则,不断提高科研质量和成果转化水平。
1.加强科研项目的申报与管理。在确保国家级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引导科研项目向应用型、实用型方向发展。促进学科间的交融与合作,鼓励跨学科、跨专业的合作开发项目。同时,强化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使科研项目的研发合理、有序进行。
2.加强机制体制改革,培育科研队伍建设。以科技创新为导向,以科研项目为抓手,以平台建设为支撑,加强科研团队建设,特别是学科带头人的遴选与培养。积极探索科研评价考核机制、人才选聘、人事管理、人员考核等相关改革措施,逐步建立和完善科研人员绩效考核、评奖评优、职称晋升等相关评价指标体系。
3.加强科研基础平台建设,促进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产出。采取重点培育和协同合作相结合的方法,围绕区域行业产业和社会需求的核心问题,加强学科群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等大型科研平台,藉此推动学院学科建设的发展。
另外,整合校内资源,建设兼顾教学、服务科研的中心实验室。并理顺中心的管理运行机制,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共建、共管、共用、共享。
4.结合地方经济发展与转型升级,推动政企校合作、产学研共赢。坚持科研服务教学,科研促进教学,鼓励教师在科研和社会服务中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增强发展后劲,并积极以科研反哺教学。推动区域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依托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传播太行山区传统文化,传承三晋文明的优秀文化,弘扬太行山区老革命的人文精神。在此基础上,服务地方旅游业发展。真正实现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的“落地生根”。与社会需求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积极开展与地方企业和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
5.加强科研机构建设。新增“产学研”协调机构、成果转化机构,服务我院与地方产业行业的对接,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水平。
(四)师资队伍建设
进一步加快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按照“壮大队伍、优化结构、创新机制、提高能力”的思路,以师德师风建设、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建设为重点,努力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师德优秀、开拓创新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1.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按照“立足培养、大力引进,多种形式聘用”的原则,在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加大稳定、培养、提高现有教师力度,力争涌现出更多的学科专业骨干、高水平领军人物、省级以上优秀教师,建设多种结构合理、师德师风优良、综合素质较高、业务能力突出、教书育人并重、充满生机活力的“四有”师资队伍。
2.领军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实施领军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依托国家和省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开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积极探索领军人才培养方式,制定培养的具体措施,加大支持力度。
3大力开展国内培训工作,启动国外培训工作,开拓海外培训渠道,加强培训管理,提高培训效果,鼓励中青年骨干教师申请国家公派出国留学基金和山西省出国资助项目。
4.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调整教师结构,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办法,积极引进行业公认专才,聘请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作为专业建设带头人、担任专兼职教师。同时,鼓励、支持青年教师到行业、企业、政府实务工作部门、有业务关联的社会中介机构等开展合作研究、产品研发、挂职锻炼、兼职工作,不断提高师资队伍应用型素质。
5.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围绕学院的优势学科和强势专业,实施“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制定相关配套政策,设立创新团队建设基金,支持创新团队的建立及运作,力争“十三五”期间建设一批省内领先、国内有一定影响的科技创新团队。
6.学科(学术)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建设计划。开展校内学科带头人的遴选和培养工作,明确学科专业建设任务和目标,凝练学科方向,凝聚学术队伍,推进学术交流,争取国家级项目和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开展合作培养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加快对专业带头人的培养,鼓励专业带头人组建高水平教学团队,积极争取重大教学改革项目,不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7.国家级科研项目支持计划。高度重视国家级项目对学院科研工作的引领作用,积极组织力量保障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为保障项目主持人能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适当配备科研助手,参与科研项目的管理和具体研究工作。
8.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抓好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落实《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将师德教育摆在教师培养首位,重视青年教师入职师德教育专题培训。严格教学纪律检查,健全师德考核,强化师德监督,注重师德激励,严格师德惩处,严把教师聘用考核政治关,将师德师风作为绩效考核、职务聘任、评优奖励等的首要内容,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
(五)学生工作
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适应转型发展要求,转变管理理念,提升服务意识,坚持育人为本,抓好学生教育、管理、指导、服务等各项工作。
1.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全员化、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格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和育人工作全过程,全面加强学生教育、管理、指导、服务工作,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富有社会责任感、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建设者和接班人。
2.坚持强化和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理念,扎实抓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在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同时,强化对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和服务,为学生创设平安、和谐、文明、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和发展条件,提供及时、周到、热情、高效的指导和服务。
3.培养一支能够适应学院发展和学生要求、热爱学生工作、精干高效、廉洁自律、服务意识强的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建立专业化的专职辅导员队伍,力争“十三五”末期基本达到教育部规定的专职辅导员师生比1:200的目标要求,充实学生工作力量,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有效的个体心理咨询工作;强化组织领导、教育管理,完善规章制度、工作体系和长效机制,抓好源头防控、重点管控、综合治理,创造安全有序、文明健康的育人环境和发展条件。
5.加强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强化多形式的就业创业教育,培养学生新的就业观念,适应社会用人选人的要求,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同时做好毕业生派遣和就业质量的分析,为学院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好参考依据。
6.加强学生学杂费收缴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加强学生应缴学杂费收缴管理,做好应缴尽缴。修订完善资助工作的规章制度,强化监督和责任追究,院、系、班实行责任人制度,签订责任书,上报自查自纠报告书,杜绝国家奖助学金和校内奖学金评定发放工作中可能出现的腐败现象。做好贷前宣传和贷后管理,既要教育学生诚实守信,又要建立完善有效的督促机制。
(六)校园文化建设
逐步形成具有学院自身特色,与时俱进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努力构建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院特色的校园文化,发挥好优良校园文化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
1.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立足学院发展定位,进一步强化办学理念,深入挖掘校史资源和太行精神丰厚的文化资源,凝练和丰富学院精神内涵,培育大学精神,增强师生员工凝聚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各项文化活动。
2.以制度文化建设为保障。积极探索建设符合时代要求,具有学院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彰显学院办学特色和管理文化,贯彻、体现学院的教育教学思想、办学方针,从制度层面积极推进学院文化建设。
3.以行为文化建设为基础。加强干部作风、师德师风、学术文化、学生文化和廉政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相适应,调动各方面力量,将大学文化融入到每一层组织机构和每一个师生员工的日常行为活动中。
4.以环境文化建设为载体。立足提升学院文化品位,体现学院文化内涵和历史文脉底蕴,发挥环境育人的重要作用,以文化景观、品牌形象、文化阵地建设为内容,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
(七)校园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统筹兼顾、量力而行,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原则,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学院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1.进一步加强校园基础设施特别是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使办学条件更好地满足教学、科研等工作和师生学习、生活需要,教学、科研和学生公寓等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体系基本满足学院发展需求。
2.校园基础设施建设要适应教学、科研发展的需要,在总体上体现学院办学特色和办学目标,科学定位校区功能,综合利用设施设备,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全员共建具有现代特色、地方特色、融合人文与自然元素,服务于办学目标,服务于科研,服务于师生,营造和谐、安定、文明的育人环境。
4.做好校园硬化、绿化、美化,提高环境建设品位,建成整洁美丽、风景优美、生态人文特色并重、绿地分布均匀、布局合理的绿色校园。
5.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任务:力争新增教学用地30余亩;积极争取省市区党委、政府支持,力争征购升本时为我院规划预留的250亩土地;南校区力争新建1栋学生公寓楼,建筑面积约12000㎡;南校区实习实训楼建设;北校区给排水、电、暖管网改造;完成南校区集中供热;进一步规划绿化美化校园,学院现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等。
6.加强网络基础实施建设,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按照“适应校情、量力而行、规模适当、逐步发展”的原则,逐步建成具有较大规模容量、技术较先进、运行高效、安全可靠、较好地服务教学和管理需求的数字化校园网络。
7.推进图书资料建设。逐步提高馆藏图书的质量,增强专业性,逐步改变馆藏结构。积极推进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进一步增加电子图书和数据库的数量。在加强图书馆硬件资源建设的基础上,着力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
(八)安全稳定工作
坚持“预防为主,群防群治”的安全工作方针,着力建设“平安校园”,创造安全稳定的育人环境和发展条件。
1牢固树立“大安全”理念,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大安全”工作格局,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一把手主体责任和岗位责任的责任体系,严格执行“一票否决”、“违者必究”、“责任倒查”责任追究制,职责明确,协调配合,不断提高我院安全稳定工作管理水平。
2.推进校园安全能力“七化”建设,抓好源头防控、重点管控、自查自纠、综合治理,加强学生宿舍、食堂、实验室等重点部位和重点群体的安全管理,以“零容忍”态度对各类安全稳定隐患开展全方位排查和立体化整治,保障责任落实,彻底堵塞漏洞。
3.在做好安全教育工作、消防安全工作、治安管理工作和饮食卫生工作的基础上,做好重大节日和敏感期的预警研判,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4.加强涉密信息管理和涉密人员的教育培训,推进各重点单位保密责任落实,妥善处理各类信访事件,严格落实安全稳定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全力维护学院的安全稳定。
九)财务收支工作
弘扬艰苦奋斗精神,规范扎实做好财务收支工作,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为“十三五”期间建设和发展提供良好经费保障。
1.财务收支基本思想。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落实“坚持艰苦创业,规范财务管理,集中财力办大事,兼顾长远利益和近期利益持续协调发展,各项事业发展与教职工待遇力争同步提高”的财务收支基本思想。
2.财务收支基本原则。在制定和实施财务预算中,坚持确保国家和学院规定的人员经费足额发放和教职工医疗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和临时工养老保险金等足额缴纳;确保学生补助津贴、奖学金、助学金按规定及时足额发放;确保学院正常运转的水、暖、电、气等日常必需资金;确保消除各种安全稳定隐患所需资金;确保银行贷款和利息按时归还;向教学一线倾斜,保证教学基本条件达到并超过国家规定办学标准;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尽量压缩上述六项外的一切开支,特别是三公经费开支”。
3.做好经费保障与管理。严格执行《经费开支审批及程序管理暂行办法》等财经纪律和制度规定,严格落实国家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严格执行高等教育生均拨款制度,着力加强财务管理,加大教育经费使用监管力度,依法依规严格招投标程序,规范设备采购,加强对重点领域与环节的审计工作,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推动学院财务信息公开,为圆满完成“十三五”“时期的发展和建设任务提供经费保障。
打印本页】 【关闭
上一篇:长治学院2017年重点工作要点
下一篇:长治学院2015年重点工作要点

长治学院-信息公开平台  电话:0355-2178102 网站备案:晋ICP备16006961号-1  
Copyright © 2017 长治学院|校长办公室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 IE8.0版本浏览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