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长治学院-信息公开平台!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 页 > 学院文件 > 行政文件 > 2018年文件 > 正文
长治学院网络课程建设管理办法
【字体: 】  【编辑日期:2018-10-29 09:19】  【来源:未知 】  【作者:院办】  【点击次数:

长学院字〔2018〕36号

长治学院网络课程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章
第一条 为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推进教育信息化环境下以翻转课堂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鼓励优秀教师充分利用网络在线教学优势,强化课堂互动,探索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建设,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和山西省教育厅《山西省高等学校省级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网络媒体平台建设和使用实施意见》(晋教高〔20176号)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 建设目标
第二条 围绕长治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在线课程建设和翻转课堂等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鼓励优秀教学资源数字化、视频化、互联网化,强化课堂互动、提高课堂效率,通过持续不断的建设,在十三五期间,我校建成3040门在线校级网络课程。同时,培养学生基于互联网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三章 建设任务
第三条 网络课程建设要求实现理念、实践、效果三方面的重要转变,改变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听课后练习的灌溉式教育模式,着力推行以翻转课堂为主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鼓励、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全程跟踪、随时沟通、及时辅导,在课堂上完成知识吸收与掌握的内化过程。充分利用互联网环境下的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新技术,建设在线开放课程,鼓励以翻转课堂为主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
第四条 通过网络课程的建设,提高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质量与效率,提升教师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引导能力,推动基于网络的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的结合,并加强基于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的学生学习分析研究。
第五条 根据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步推进的建设原则,各专业应积极发动教师、努力创造条件,开展网络课程建设和相应的教学模式改革,不断推进教育信息化、推广教育新技术。
第四章 建设要求
第六条 以线上线下的网络课程教学和学习方式逐渐取代单纯的班级讲授学习。线上资源建设与学生线上学习并行推进,压缩传统课堂上单向灌输知识的时间,使线上学习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校级翻转课课程一经确定,应不断充实、不断完善、持续建设,成为我校网络教学平台课程,供全校师生共享。网络课程应充分利用长治学院数字学习网络平台,或学校认可的第三方在线平台。
第七条 网络课程应根据知识点和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建设在线课程资源以及其它各类电子资源。在线课程应该跟踪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发现学生学习的难点和瓶颈,帮助学生及时调节学习策略,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在线课程资源包括课堂音视频、辅助视频、电子文档、虚拟仿真实验、习题及其它参考材料、测验考试、线上互动、课程教学管理等。电子资源包括图书、教材教参、学位论文、音像、期刊数据库等多种电子资源类型。教学视频可制作微视频,采用微课等适合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在线学习的形式制作,避免使用单一、传统的课堂实录视频。教学视频可以是自行录制的,也可以是同行公认的第三方慕课平台上的视频资源,但不应存在版权问题。
第八条 网络课程应把案例式、项目式、启发式、研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变为课堂教学的新常态。网络课程要求学生课外学习时间与课堂教学时间比例不低于1:1,任课教师应根据课程性质,设计一定比例的课堂讨论时间。
第九条 开展网络课程应注重过程管理,加强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的改革。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改革力度,平时成绩比例可占学期总成绩的40%—70%
第五章 网络课程的遴选
第十条 网络课程须为我校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以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程(含实验课)和重要的专业选修课程为主(为避免资金重复使用,已经列为校级、省级精品资源共享的课程请不要申报)。
第十一条 网络课程申报原则上以课程团队为单位,并应已形成较为稳定的教师团队。课程团队应不少于3人(含负责人),成员应从事或参与本门课程或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2年以上(含2年)。其中,课程负责人应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课程团队教学水平高,对高等教育新的教学理念有较深刻的认识,课程改革有一定基础。并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含中级),有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从事或参与本门课程或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3年以上(含3年)。每位教师可以主持1门或参与相近2门课程的网络课程建设任务。校级网络课程原则上每学年组织推荐一次。
第十二条 网络课程的内容应包括:课程描述(含课程简介、课程特色、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学进度、学时分配、选用教材、课程学习指导等);教师队伍(含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的基本情况、所授课程、教学研究项目与成果、科学研究项目与成果等);教学建设(含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课程教学改革、教材建设等);实践教学(含课程实验项目、实验指导、实践教学内容与实习指导等);课程学习资源(含电子教材、课程教案、授课课件、参考资料、授课录像、相关网络资源链接等);教学互动(含作业、答疑、论坛、网上考试等)。
第十三条 网络课程建设项目通过系(部)推荐申报和学校审批相结合的办法立项,整个过程分为申报、审批、实施、验收四个阶段。按照学校网络课程建设规划,在符合申报基本条件的基础上,由课程负责人填写《长治学院网络课程建设项目申报表》,经所在系(部)教学委员会审核后,在规定时间上报教务处。教务处根据系(部)申报材料,组织专家评审,对评审通过的课程予以立项。各系(部)组织相关人员开展网络课程建设工作,建设周期一般为两年左右。
第六章 经费的使用
第十四条 每门网络课程建设项目学校给予3.00万元的支持。项目经费包括课程资源建设费用和网络教学运行费用两部分,具体安排如下:
1. 课程资源建设费用统一由学校预算经费拨付,包括制作视频、PPT课件、网络编辑、人员补助等费用。课程建设开始后根据进度分期分批下拨。每项课程建设项目经费分三批拨付:评审结果公布后拨付1/3,中期检查通过后拨付1/3,项目通过评估验收后拨付剩余款项。学校将根据各门网络课程学习资源的质量、数量和教学实施等情况适度调整支持额度。
2. 网络教学运行费用根据网络教学设计、技术支持维护和日常维护网络课程运行中实际产生费用支出。
3. 各系(部)要高度重视网络课程建设工作,成立网络教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本单位任课教师积极参与到该项工作中,在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做到专款专用。
第七章 中期检查与评估验收
第十五条 课程的检查由网络课程建设工作组负责检查、指导。课程团队根据中期检查情况及时对课程学习资源进行补充和调整。
第十六条 网络课程开始后,网络课程建设工作组随时跟踪检查督导,一学期后进行中期检查,学年结束时进行年度检查。网络课程中期检查时,需要提交: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教学进度计划表、课程建设进展报告、基本课程视频链接(覆盖课程大纲50%以上的知识点)、数字学习网络平台网址、学生学习效果统计分析等。网络课程学年总结时,需要提交:年度总结报告、网络教学设计、课程资源(含教学大纲、课程设计、课程教案、考核方案等)、课程视频链接(覆盖课程大纲70%以上的知识点)、数字学习网络平台网址、学生学习效果统计与分析等。教学状态数据要全面、准确、统一,可追溯、可分析、可评价、可预测。
第十七条 网络课程围绕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综合考评课程建设成效:
1. 教学评价:根据学生反馈、专家评价、教师教学情况和学校意见等方面综合评价教学效果。
2. 受益分析:通过主讲教师汇总的学生学习成果,以及学生评教、课堂教学情况调查表等综合反映学生受益程度。
3. 教学特色:借助数字学习网络平台教学记录、教师课程总结和教学观摩活动等多种形式评价课程的建设特色。
4. 教学研究:通过数字学习网络平台课程建设、课程研讨报告、教学研究论文等形式来评价教学研究情况。
第八章 课程管理与运行
第十八条 学校成立以分管教学副校长任组长,由教务处、教学评估与督导中心、校教学指导(督导)委员会专家、各系(部)专业(或课程)负责人为成员的网络课程建设工作组,负责对网络课程进行检查、指导。
第十九条 课程负责人负责在线课程的资源更新及教学秩序维护,为学习者提供优质的教学支持服务和个性化指导,关注学习者的评价和反馈,并持续对在线课程进行改进和优化。在网络课程的基础上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在线开放课程等。择优推荐优秀的网络课程资源参加省级在线网络课程的评审、加入公共慕课平台,对社会开放。
第二十条 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纳入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系统。综合评价结果未达到合格者,暂停该门课程的网络开课。各系(部)经过认真总结、整改,可再次推荐建设。
第二十一条 教务处统一负责所有在线课程与各外部平台的协调对接。学校教师与校外机构合作以有偿服务形式开设在线课程,须经教务处同意,否则产生的各种法律纠纷和法律责任,由授课教师个人承担。
第九章 保障机制与激励措施
第二十二条 学校定期组织在线课程设计、翻转课堂及混合式教学方面的培训和研讨,以增强教师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基于在线课程进行教学的能力。课程主讲教师(团队)应积极参加相应培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第二十三条 学校鼓励网络课程负责人申报各级各类教学建设与研究项目,在各类进修计划中对网络课程负责人予以优先考虑。
第二十四条 学校定期评选并表彰优秀的网络课程。在年度教学业务考核工作中,在教学名师及教学成果奖励评定工作中,对网络课程负责人及其团队成员的教学业绩给予体现。网络课程教师教学工作量可按《长治学院岗位绩效实施方案(试行)》(长学院字〔201820号)文件执行。
第二十五条 各系(部)应重视网络课程的建设与应用,鼓励教师建设在线网络课程,进行网络课程教学改革并提供必要的支持,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各专业在线课程的比例。各系(部)可根据各专业及课程特点,稳步推进网络课程建设。
第十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由教务处组织实施并负责解释。
附件:
1. 长治学院网络课程建设项目申报表
2. 课程建设分段检查情况
3. 长治学院网络课程评价指标(试行)
4. 长治学院网络课程验收实施标准(试行)
长治学院
2018611


附件1
长治学院
项目名称:
×××××网络课程建设
课程类型:
理论课(不含实践)□理论课(含实践)□实验(践)
课程类别:
公共选修课 □专业主干课 □专业选修课
课程开课学期:
课程学时及学分:
课程负责人:
联系电话:
推荐系(部):
系(盖章)
填表日期:
教务处 制
二〇一八年五月

1. 项目团队
1-1
项目主持人情况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民族
本科教学专业
教学工作情况
近5年来承担的课程教学任务情况。
教学改革
与研
近5年来,教学改革项目、发表教学研究论文、出版教材,建设研发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产品,其他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情况。
1)教学改革项目:
[1] ×××(主持). 山西省教育厅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基于微课的×××教学改革探索”(2018145), 20185月立项。
[2]
2)发表教学研论文(列出所有作者):
[1] ×××, ×××, ×××. ×××研究. 长治学院学报, 2018, 35(4): 1-3.
[2]
3)出版教材:
[1] ×××(主编). ×××研究. 高教出版社, 2018.
[2]
3)其他成果:
[1] ×××(主编). ×××研究. 高教出版社, 2018.
[2]


1-2
项目组成员
序号
性别
民族
出生年月
1
2
3
4
3年来,项目组成员承担本课程或相关课程教学工作。
3年来,项目组成员的教学改革项目,发表教学研究论文、出版教材,建设研发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产品等。
1)教学改革项目:
[1] ×××(主持). 山西省教育厅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基于微课的植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2018145), 20185月立项。
[2]
2)发表教学研论文(列出所有作者):
[1] ×××, ×××, ×××. ×××研究. 长治学院学报, 2018, 35(4): 1-3.
[2]
3)出版教材:
[1] ×××(主编). ×××研究. 高教出版社, 2018.
[2]
3)其他成果:
[1] ×××(主编). ×××研究. 高教出版社, 2018.
1-3
教育技术人员配置
课程团队应包含不少于1名教学设计人员和1名网络技术人员,可联系网络课程建设项目技术支持小组确定对应支持人员。


2. 项目论证
2-1 项目必要性(本课程现状,教材选用、选课学生范围与人数,当前课程教学的主要方式,教学中遇到的主要问题等;国内高校利用网络开展本课程教学的情况;建设网络课程、实施网络教学对解决课程教学问题的作用。)

2-2 项目可行性(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类属、主要教学目标、学生对网络的态度、教师团队对网络教学的积极性、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情况等说明开展网络教学的可行性和优势。)
3. 课程建设规划
3-1
课程建设日程
课程教学方案的设计制定、课程资源的建设开发与上传、课程资源试用和检测等工作的进度计划。
3-2
课程团队分工
课程教学方案的设计制定、课程资源的建设开发与上传、课程教学过程与效果评估方案等课程建设工作的承担人;课程教学实施中各环节的负责人等。
3-3
课程建设构想
课程教学内容、课程学时在三个教学环节上的分配,对个别化学习、合作学习活动、师生交互、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价等教学活动方案的设想或初步安排等。
3-4
课程教学过程与效果评估方案
对课程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自我评估的分工和日程安排,调查评估的问卷或访谈提纲,学生成绩收集与统计分析的方法等。
4. 经费预算
序号
项目经费开支科目
金额
(万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5. 审批意见
5-1 所在系(部)意见:
领导签字(盖章)
5-2 学校教务处意见:
领导签字(盖章)
5-3 学校意见:
领导签字(盖章)
附件2
课程建设分段检查情况(以下内容由教务处组织填写)
第一阶段检查情况
网络资源数量
建设进度
推广应用
第二阶段检查情况
网络资源数量
建设进度
推广应用
第三阶段检查情况
网络资源数量
建设进度
推广应用
第四阶段检查情况
网络资源数量
建设进度
推广应用


附件3
长治学院网络课程评价指标(试行)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权重
改革思路
10分)
课程教学理念先进,课程改革思路清晰,改革方案科学合理,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是系(部)专业建设和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的有机组织部分。
10
课程范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含实验课)和重要的专业选修课程。课程负责人应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课程团队教学水平高。
教学方法创新
20分)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合理,课堂内外教学课时比例得当,且不低于1:1
10
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多元化,能根据专业特点和课程要求,将案例式、项目式、启发式、研讨式,通过翻转课堂、PBLCBLCDIO、对分课堂、双师同堂等多种方法体现在教学活动中。
10
教学资源建设
40分)
使用学校认可的数字学习网络平台;在线课程资源丰富,教学视频及网上资源更新及时,提供资源师生共享。
10
线下相关材料全面、完整,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计划、网络课程教学设计、与之配套的课程建设进展报告、平台网址及后台数据、考核评价方式及学习效果调查等各种材料。
15
教师(团队)指导学生在线学习,互动答疑;制作微视频,知识点覆盖面稳定在70%以上。
15
教学改革成效
30分)
学生对网络课程教学的参与度与认可度高,评价良好,有依据;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有支撑。
10
注重过程性考核,考核设计合理,操作性强,方法得当,考核评价线上均有体现;平时成绩不低于学期总成绩的40%-70%
10
定期开展专题教学研讨活动,有记录有落实有改进;教指委检查评价良好,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成果丰富。
10

附件4
长治学院网络课程验收实施标准(试行)
一级
指标
具体
考察点
评估标准
属性
分值
得分
1.教学队伍
1.1课程团队建设
课程除了课程主持人以外,还有其他1个以上的老师共同组成教学团队建设课程。
可选
2
2.教学内容
2.1网站内容的完整性
2.1.1教师介绍
对本课程主持人和主讲教师做详细介绍,包括基本简历、研究方向、教学研究项目与教学成果及获奖、教学特色、科学研究项目与论文及获奖情况等。
必需
5
2.1.2课程介绍
对本课程做详细介绍,包括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特色等基本信息。
必需
4
2.1.3教学大纲
以章节为单位提供相应的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和学习重点、难点。有实习的课程上传有实习大纲。
必需
4
2.1.4教材介绍
明确介绍课程选用教材名称、主编、出版社及版本;列出相关参考教材名称、主编、出版社及版本等
必需
3
2.1.5教学进度
为单位设计教学进度。明确列出实验项目、实习项目等。
必需
3
2.1.6授课教案(课件)
有本课程完整的授课教案(课件),要求以本课程为单位设计知识点,制作以课程为单位的电子教案或课件。
必需
8
2.1.7实践指导
对于有实验要求的课程,能以教学大纲规定的实验为基础,为每一个实验配套相应的实验指导。有实习的课程应根据实习大纲制定实习指导。
可选
3
2.1.8作业习题
按课程章节提供作业习题,作业习题包括测验习题、讨论习题以及思考题。
可选
3
2.1.9电子教材
有自编教材和出版教材的,上网电子教材主要内容。
可选
2
2.1.10教学建设
上传有关本课程教学改革计划、实施方案、改革成果等。
可选
6
2.1.11考核办法
提供本课程详细的考核办法。包括:阶段测试、期末考试、课程论文等要求。
必需
3
2.1.12考核试卷
上传本课程至少1套以前考试试卷或模拟试卷、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必需
4
2.1.13授课实况
能提供课程主持人和其他老师至少4学时的本课程课堂授课实况录像,逐步做到授课过程全程上网。
可选
5
2.2课程内容设计
按章节划分课程内容,体现出每章节的主题、重点、难点。理论内容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实验内容符合实验指导,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结合得当,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必需
4
2.3课程资源扩展
2.3.1参考文献
以章为单位提供与课程内容相配套的参考书目或参考文献。
可选
3
2.3.2网络资源
提供和本课程有关的、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和知识拓展的相关资源或网络资源链接。包括论文链接、网站链接及本课程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讨论的链接等。
可选
4
3.课程应用师生互动
3.1在线交流
跟学生进行在线讨论或聊天(每周不低于1次)。
必需
6
3.2在线作业
每学期至少有3次以上作业通过“求索学堂”“互动栏目”中“作业”模块布置,学生一学期至少1次在网上提交作业,教师在网上对作业及时进行批改。
可选
3
3.3在线答疑
针对教学在网站提出引导性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及时进行解答(间隔时间不超过1周)。
必需
6
4.学习指导
4.1学习方法
能对如何学好本课程给出指导性意见,如本课程学习要求、学习难点、学习重点和具体的学习方法等。
可选
4
5.技术规范
5.1页面的艺术性
5.1.2视音频文件
视音频资源能在线正常播放。
可选
2
5.1.3网站可视性
网站栏目设计符合课程学科特点;网站页面美观、实用
可选
3
其他
是否有根据课程特色设计的栏目或内容(与课程相关的图片库、视频库、动态的页面、试题库等)。
可选
5
专家对本门课程的整体印象。
5
总分
专家意见
专家组组长签字:
评估等级
合格:总分60(有实践的课程);或总分56(无实践的课程)。
说明:属性为“必需”的指标缺项将不能评为合格。分值是各考察点的满分,专家根据各考察点的评估标准给出得分(0≤得分≤分值)。
打印本页】 【关闭
上一篇:关于启用“长治学院合唱艺术研究所”等两枚公章的通知
下一篇:长治学院大学生创新性开放实验项目管理办法

长治学院-信息公开平台  电话:0355-2178102 网站备案:晋ICP备16006961号-1  
Copyright © 2017 长治学院|校长办公室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 IE8.0版本浏览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