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长治学院-信息公开平台!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 页 > 学院文件 > 党委文件 > 2018年 > 正文
中共长治学院委员会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字体: 】  【编辑日期:2018-10-06 02:33】  【来源:未知 】  【作者:长治学院党办】  【点击次数:

长学党字〔2018〕30号
中共长治学院委员会
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共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以下简称《实施纲要》)、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会精神及省高校工委、教育厅党组有关文件会议要求,切实做实做好我院思想政治工作,大力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结合学院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深刻认识重要意义
《实施纲要》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的顶层设计,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施工蓝图。要充分认识到贯彻执行《实施纲要》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把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引向深入的重要部署,是解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抓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实施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院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大力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是各级党组织和班子、党员、干部、师生的政治责任,是学院持续健康更好发展的必然路径,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举措,是学院坚决贯彻落实上级组织各项决策部署要求、圆满完成第二次党代会部署的各项奋斗目标与“六大工程”等任务举措、实现“十三五”发展规划目标任务的工作要求。
二、切实坚持目标原则
1.总体目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强化基础、突出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切实提高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断开创我院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2.基本原则。(1)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教育有机结合,建立健全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2)坚持遵循规律,勇于改革创新。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以师生为中心,把握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优化内容供给、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激活我院思想政治工作内生动力。(3)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精准施策。聚焦重点任务、重点群体、重点领域、重点区域、薄弱环节,强化优势、补齐短板,加强分类指导、着力因材施教,着力破解我院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提高师生的获得感。(4)坚持协同联动,强化责任落实。加强党委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加强督导考核,严肃追责问责,把“软指标”变成“硬约束”。
三、准确把握基本任务,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
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
1.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2.科研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发挥科研育人功能,优化科研环节和程序,完善科研评价标准,改进学术评价方法,促进成果转化应用,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培养师生至诚报国的理想追求、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3.实践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整合各类实践资源,强化项目管理,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拓展实践平台,完善支持机制,教育引导师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
4.文化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校风学风,繁荣校园文化,培育大学精神,建设优美环境,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引领社会风尚。
5.网络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大力推进网络教育,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拓展网络平台,丰富网络内容,建强网络队伍,净化网络空间,优化成果评价,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引导师生强化网络意识,树立网络思维,提升网络文明素养,创作网络文化产品,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守护好网络精神家园。
6.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深入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着力培育师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师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
7.管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把规范管理的严格要求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结合起来,加强教育立法,遵守大学章程,完善校规校纪,健全自律公约,加强法治教育,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促进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强化科学管理对道德涵育的保障功能,大力营造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8.服务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围绕师生、关照师生、服务师生,把握师生成长发展需要,提供靶向服务,增强供给能力,积极帮助解决师生工作学习中的合理诉求,在关心人、帮助人、服务人中教育人、引导人。
9.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实现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的有机融合,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
10.组织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把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结合起来,强化高校各类组织的育人职责,增强工作活力、促进工作创新、扩大工作覆盖、提高辐射能力,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各级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和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的联系服务、团结凝聚师生的桥梁纽带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各项工作和活动,促进师生全面发展。
四、扎实落实主要内容,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1.统筹推进课程育人。统一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完善课程设置管理、课程标准和教案评价制度,深入实施《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教社科〔2015〕2号),严格执行《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教社科〔2015〕3号),合理设置教学规模,落实课时规定,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教学条件,进一步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强化“课程思政”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提高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认知能力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创新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充分发挥红色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的作用,开展体验式教学。用青年学生喜欢的方式开展教学,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加强课堂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进一步突出实践教学,以问题为导向开展专题式教学,逐步构建从理念到行为、从内容到方法、从课内到课外、从教学到科研的全方位专题教学创新格局,充分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作为教材讲义必要章节、课堂讲授重要内容和学生考核关键知识。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平时成绩和实践成绩在学科成绩中的比重。进一步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将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大学生必修课程,完善教学计划,规范教材使用。学院党政领导带头讲好形势与政策课,及时解答大学生关心的时事热点问题,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时效性和权威性。充分发挥专业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将课程育人作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作为教学督导和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方面。加强教材使用和课堂教学管理,严格遵守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专业核心课程教材目录制度,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其他课程教材优先在国家公布的目录中选用。要大力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管理,严格课堂教学纪律。所有专业教师都要坚守职业道德规范,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与管理办法,落实课程标准审核和教案评价制度及院领导和教学督导听课制度。强化教学纪律约束机制,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守纪律、公开言论守规矩,所有教育教学活动都不得出现违背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违背宪法法律、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等言行。
责任领导:马健宏、赵巨涛
责任单位:教务处、思政部,各系(部)党总支和行政
2.着力加强科研育人。改进科研环节和程序,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选题设计、科研立项、项目研究、成果运用全过程,把思想政治表现作为组建科研团队的底线要求。完善科研评价标准,改进学术评价方法,坚持政治标准和学术标准相统一,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标准和成果评价体系,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加强学术诚信教育,健全和完善科研成果评价办法,规范学术评价方法,治理遏制学术研究、科研成果中的不良倾向,为师生开设相关专题讲座。切实解决有的学术评价中模糊正确价值取向、淡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倾向。健全优秀成果评选推广机制,加大优秀成果转化和奖励力度。提高我院学术委员会建设水平,在院党委领导下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促进学科建设、学术风气建设等事项上的重要作用。继续做好与新闻机构交流互聘工作,加大“模拟法庭”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工作力度,开展与地方政府在传统文化和红色资源研究利用中的紧密合作,开展事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现实问题的研究。培养师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兴趣爱好。教师要把最新的学科动态和研究方向带进课堂,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知识领域的发展过程和有待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实施科研创新团队培育支持计划、科教协同育人计划、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计划等项目,积极吸纳学生参与课题研究,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的兴趣爱好,培养集体攻关、联合攻坚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鼓励与指导学生参与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比赛等各类校外科技竞赛,积极推动学生参与课外学术科技实践。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资助课题,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引导学生参与或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引导创办参与组织科研创新类、学术类学生社团,在活动中加大学术名家、优秀学术团队先进事迹的宣传教育力度,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勇攀科学高峰、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进一步加强学生课程论文、毕业论文的指导,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科研道德、合作精神,培养大学生科学严谨的学术作风。
责任领导:马健宏、赵巨涛
责任单位:科研处、教务处、学生处(学工部)、就业创业指导处、团委,各系(部)党总支和行政
3.扎实推动实践育人。整合实践资源,拓展实践平台,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社区、农村乡镇、工矿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场所等,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创业实习基地。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志愿服务、科技发明、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深入开展好大学生寒暑假社会调研和“三下乡”“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传统经典项目,通过集中组队实践与小组个人分散自主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模式,鼓励更多的师生深入基层开展社会考察调研、参加社会实践锻炼,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努力形成我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色及品牌。组织实施好“牢记时代使命,书写人生华章”“百万师生追寻习近平总书记成长足迹”“百万师生重走复兴之路”“百万师生‘一带一路’社会实践专项行动”等新时代社会实践精品项目。创新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探索开展师生志愿服务评价认证。建立健全学雷锋志愿服务的组织领导和志愿者招募、注册、管理、培训、考核、激励制度,加强院系两级青年志愿者队伍建设,实现在校生注册青年志愿者全覆盖。引导师生广泛参与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完善我院应急献血服务队制度建设,深入开展法律援助志愿服务活动,持续深入推进地方旅游文化调研设计,坚持关爱孤寡老人、孤残儿童的志愿服务传统,打造具有我院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培育更加专业化社会志愿服务项目。完善大学生素质拓展登记考核机制,实现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学分化管理。深入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适度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原则上哲学社会科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类专业不少于25%。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开发专门课程,健全课程体系,扎实落实德育劳动课实施方案,相关部门联动,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支持学生成立创新创业类社团。积极引导师生参与“脱贫攻坚青春建功行动”,持续做好我院结对帮扶点社会实践活动,建立稳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健全完善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制度,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累计不少于两周的社会实践活动。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建立完善社会实践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做到有组织、有经费、有规范、有考核。积极拓宽校内外实践教育渠道,为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提供条件和经费等保障。推动专业课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志愿服务、军事训练等载体有机融合,形成实践育人统筹推进工作格局,构建“党委统筹部署、政府扎实推动、社会广泛参与、高校着力实施”的实践育人协同体系。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系统设计实践育人教育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教学比重,分类制定实践教学标准,挖掘专业实践教学育人功能。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强与长治市委市政府的合作交流,在党政机关、基层学校、企事业单位和相关专业社会团体中建设长期稳定、多样化的专业实践基地,在学生实践、培训、科研、基地发展等多方面建立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增强军事训练实效,强化学生国防意识。完善科教融合、校企联合等协同育人模式,引导大学生树立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意识。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弹性学制,完善创新创业学分积累和转换以及转专业等方面的制度规定,支持大学生保留学籍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引进和培育开发教育理念先进、教学风格鲜明、教学成效突出的创新创业类精品课程,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水平,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组织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加强与长治市政府“双创”基地和科技孵化园的合作,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发挥在创新创业中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的示范引领作用,开展毕业生创新创业经验交流活动。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力争建成一批校内实训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和竞赛,提高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责任领导:马健宏、李长江、赵巨涛
责任单位:宣传部、教务处、就业创业指导处、思政部、学生处(学工部)、团委、武装部(保卫处)、军事教研室、院学生会,各党总支(分党委)、各单位
4.深入推进文化育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 “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戏曲进校园”等文化建设活动,引导高雅艺术、非物质文化、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走进师生。在全院学生中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组织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经典戏曲等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邀请传统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进课堂。深入发掘研究炎帝农耕文化、上党地区丰富的神话文化、廉吏文化、晋商诚信文化的时代价值。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复兴重任”主题教育活动,以弘扬“太行精神”为抓手,解读“太行精神”时代价值,开展革命文化教育。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公祭仪式、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等组织开展主题教育,引导青年师生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发挥文化传承创新优势,充分利用改革发展伟大成就和我省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与精神标识,讲好山西故事。同时抓好吕梁精神、右玉精神等宣传教育,结合我省地方红色文化,特别是长治地区丰富的八路军文化资源,拓展学校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数量和质量,让大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体验中,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开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开展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继续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大力繁荣校园文化,创新校园文化品牌,挖掘校史校风校训校歌的教育作用,培养具有时代特征和我院特色的校园文化。确立校园文化艺术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精心打造学生喜欢、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创新创业大赛、青年大讲堂、艺术展演等活动。培育校园文化育人品牌,精心打造“一系一品”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功能。引导大学生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求真、求实、求善、求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建设,培育具有我院特色的大学精神。建设美丽校园,结合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建设,有效发挥校徽、校训、校史的文化内涵育人功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廊、校史园、校歌校徽园,将解读校训、校徽涵义和学唱校歌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学生中传承好校园标识文化。引导学生开展阅读经典,建设书香校园。加强文明校园创建工作,把学院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地。以大力开展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创建活动为抓手,推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向纵深发展,培育文明校风,提升校园文明程度。高度重视加强和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认真组织落实习总书记“两个巩固重要论述要求,严格执行中央、省委、高校工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规定,旗帜鲜明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宣传、党管媒体,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组织全院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严抓实管、做深做细意识形态工作。加强对校园思想文化阵地的规范管理。完善落实学院举办形势政策报告会和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研讨会、讲座管理办法,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切实加强对校内思想文化阵地的引导和管理。依法管理涉外学术活动,防范和抵制境外势力利用学术活动等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原则,加强宗教政策、宗教知识和反邪教教育,校内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责任领导:马健宏、李长江、赵巨涛、史晓东
责任单位:宣传部、学生处(学工部)、团委、后勤处、院学生会,各系(部)党总支和行政
5.创新推动网络育人。加强工作统筹,完善网络育人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健全完善由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牵头、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机制,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在党委宣传部明确1名副部长专门负责全院网络新媒体统筹整合和管理建设工作。尽快出台《校园新媒体管理办法》,健全完善网络意识形态研判机制,建立校内媒体运行责任人培训制度,定期对校内媒体负责人和管理员进行培训。加强思想政治网络新媒体阵地建设。树立互联网思维,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使互联网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完善我院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太行日新”网的建设,加强校园新媒体建设和管理,宏观指导全院新媒体运行。以教育部全国“易班”新应用推广计划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引领工程为契机,加快我院“易班”建设、加强中国大学生在线管理,充分挖掘和发挥“易班”、中国大学生在线在学生管理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优势,提升网络育人的覆盖面和效果。完善学校“两微一端”建设,加强对百度贴吧等网络学生自管论坛的监管。加强信息化校园、数字图书馆建设,建设在线学习、交流平台。完善校内各级网站建设,创建网上党建园地、网上论坛等思政工作平台。加强师生网络素养教育,强化网络意识,提高建网用网管网能力,引导师生增强网络安全意识,遵守网络行为规范,养成文明网络生活方式。丰富网络内容,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节”“网络育人优秀作品推选展示”“网络文明进校园”等网络文化建设活动,推动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科研成果统计、列为教师职务职称评聘条件、作为师生评奖评优依据。培养网络力量,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网络工作队伍。组建以优秀辅导员、思政课教师、青年教师和学生骨干为主体的网络新媒体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和接受习惯,用接地气、有生气的网言网语把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渗透到新媒体制作内容中,针对时事热点和社会焦点及时解疑释惑,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师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干部等组成的网络宣传员和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发挥好他们的网络引领作用。
责任领导:马健宏、赵巨涛
责任单位:宣传部、网络信息中心、学生处(学工部)、团委、院学生会,各党总支、各单位
6.大力促进心理育人。加强心理知识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实现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全覆盖。开展宣传活动,举办“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等品牌活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帮助学生处理好在环境适应、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择业、珍爱生命、健康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具体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充分利用网络、广播、微信公众号、APP等媒体,营造心理健康教育良好氛围,提高师生心理保健能力。把解决师生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利用“双联系”制度,定期开展师生思想状况调研。强化咨询服务,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与服务中心建设水平,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至少配备2名专业教师。认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积极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定期对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在辅导员队伍中选聘兼职心理辅导员,每班设置心理健康委员,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加强预防干预,应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测评系统”,开展新生心理普查,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制度和心理危机预警机制,提高心理健康素质测评覆盖面和科学性;建立学校、系(部)、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建立转介诊疗机制,提升工作前瞻性、针对性。完善工作保障,尽快制定学院师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意见,保证生均经费投入和心理咨询辅导专用场地面积。
责任领导:李长江、史晓东、赵巨涛
责任单位:学生处(学工部)、人事处、教务处、团委、教育系,各党总支(分党委)、各单位
7.切实强化管理育人。健全依法治校、管理育人制度体系,学院党委明确1名专职副书记分管教职工队伍思想政治工作。结合学院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学生管理有关制度,挖掘管理岗位的育人元素,编制岗位说明书,明确管理育人的内容和路径,引导师生培育自觉、强化自律。加强干部队伍管理,选优配强各级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制定管理干部培训规划,提高各类管理干部育人能力。加强教师队伍管理,严把教师聘用、人才引进政治考核关,将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落实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各领域、各方面工作中。建立健全全院教职工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健全完善全院教职工师德师风建设管理办法,引导广大教职工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努力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好干部、好职工;完善实施全院教职工师德师风考核办法,细化举措、量化指标,建立操作性强的科学考评体系,对教职工在思想政治、业务工作、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方面进行严格考核。积极开展师德师风标兵、“三育人”模范评选活动,组织开展宣传师德师风先进典型、深化学术诚信等教育活动,推动广大教职工自觉遵守师德规范,营造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求真务实的学术品格和优良教风、学术风气和工作作风。完善外籍教师和海外人才引进使用管理办法,加强对他们的教育管理。依法依规加大对各类违反师德和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力度,及时纠正不良倾向和问题。加强对教职工教育管理和纪律约束,对违反法律法规、校规校纪的,要依法依规及时严肃处理。加强经费使用管理,科学编制经费预算,确保经费投入的育人导向。强化保障功能,深入开展依法治校创建活动。切实做好辅导员入住学生公寓值班工作,扎实落实科级以上干部联系学生班级和宿舍制度,引导教师和管理干部用良好的管理模式和行为影响和培养学生。把育人功能发挥纳入管理岗位考核评价范围,作为评奖评优条件。完善教职工评聘和考核机制,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把师德规范要求融入人才引进、课题申报、职称评审、导师遴选等环节,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加强对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的指导、督促和检查,每周安排一个下午专门用于全院教职工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将教职工理论学习情况纳入所属党总支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责任考核和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中,将教师自身参加政治理论学习情况作为年度和学年度各类考核、各类评优评先、职务职称晋升等的重要依据。
责任领导:赵水琛、马健宏、史晓东
责任单位:组织部、人事处、学生处(学工部)、院学生会,各党总支(分党委)、各单位
8.不断深化服务育人。强化育人要求,研究梳理各类服务岗位所承载的育人功能,并作为工作的职责要求,体现在聘用、培训、考核等各环节。牢固树立“学生第一”的理念,提升和改进职能部门工作作风,强化服务育人工作水平,把育人工作有效融入到日常管理服务中。全面改进管理服务一线干部职工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管理服务一线职工要树立围绕中心、服务师生的奉献意识,比作风、比奉献,把育人工作有效融入到日常管理服务中,为学生做表率、树形象。明确育人职能,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巩固平安校园创建成果,加强校园信访机制建设,关心师生的合理诉求,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创造安全稳定的育人环境和发展条件。在后勤保障服务中,持续开展“节粮节水节电”“节能宣传周”等主题教育活动,推动节约型校园建设建档,大力建设绿色校园,实施后勤员工素质提升计划,切实提高后勤保障水平和服务育人能力。在图书资料服务中,建设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和服务体系,优化服务空间,注重用户体验,提高馆藏利用率和服务效率,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引导师生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维护信息安全。在医疗卫生服务中,制订健康教育教学计划,开展传染病预防、安全应急与急救等专题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师生公共卫生意识和卫生行为习惯。在安全保卫服务中,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全面开展安全教育,提高安保效能,培养师生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增强供给能力,建设校园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充分满足师生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合理需求。加强监督考核,落实服务目标责任制,把服务质量和育人效果作为评价服务岗位效能的依据和标准。在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中,认真宣传有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优惠政策,密切跟踪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完善就业信息平台建设,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努力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创业指导课程建设,提供专业化的、符合大学生需求的职业生涯指导、团体辅导、就业援助。加大宣传教育和引导力度,引导大学生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进一步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关爱少数民族、身体残疾等特殊群体学生。
责任领导:李长江、赵巨涛、史晓东、李强
责任单位:后勤处、学生处(学工部)、就业创业指导处、武装部(保卫处)、网络信息中心,各党总支(分党委)、各单位
9.全面推进资助育人。加强资助工作顶层设计,规范资助管理,完善勤工助学管理办法,构建资助对象、资助标准、资金分配、资金发放协调联动的精准资助工作体系。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全资助认定工作机制,采用家访、大数据分析和谈心谈话等方式,合理确定认定标准,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实施动态管理。制定严格规范的工作制度和程序,不断探索更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和奖助学金评定办法,确保国家资助政策落到实处。严格禁止挪用国家资助专项资金、弄虚作假等违法违规行为。坚持资助育人导向,在奖学金评选发放环节,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创新发展、社会实践及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培养学生奋斗精神和感恩意识。在国家助学金申请发放环节,深入开展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意识。在国家助学贷款办理过程中,深入开展诚信教育和金融常识教育,培养学生法律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和契约精神。在勤工助学活动开展环节,着力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创新创业的进取精神。在就业、应征入伍学费补偿贷款代偿等工作环节中,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创新资助育人形式,实施“发展型资助的育人行动计划”“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素养培育计划”,开展“助学·筑梦·铸人”“诚信校园行”等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积极进行学生资助宣传。
责任领导:李长江、赵巨涛
责任单位:学生处(学工部)、教务处、就业创业指导处、团委,各系(部)党总支和行政
10.积极优化组织育人。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对学校党的建设全面负责,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和维护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切实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省高校工委、教育厅对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要求,规范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细化和落实党委议事规则。进一步加强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实施“高校基层党建对标争先计划”,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培育党建工作标杆,培育先进基层党组织,培养选树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创建示范性网上党建园地。加强党对群团工作的领导,坚持党建带群建,把党的工作融入群团组织活动中,发挥各类群团组织的育人纽带功能。推动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团组织创新组织动员、引领教育的载体与形式,更好地代表师生、团结师生、服务师生。贯彻实施我院共青团改革方案,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和学生组织在团结、联系、教育大学生方面的独特优势,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有效的教育和自我教育活动,将思想政治引领贯穿共青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中。加强学生会建设,增强工作活力、促进工作创新,充分发挥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学生会要在党委的领导及团委的指导下,针对大学生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生动有效活动中,把广大同学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注重发挥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选派政治素质高、业务精湛的专业教师担任学生社团指导教师,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引导、服务和联系,实行学生社团登记和年检制度,规范日常活动,支持各类师生社团开展主题鲜明、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发挥教研室、学术梯队、班级、宿舍在师生成长中的凝聚、引导、服务作用。开展社团评比表彰,建设一批校内品牌社团,力争建成若干个全省示范性优秀社团。积极推进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扎实组织开展好专题学习,立足学院办学实际和学生需求,积极创新培养方式和途径,将课堂培训与实际锻炼相结合,拓展培训项目和内容,利用好红色资源优势,发挥红色教育基地作用,不断提高大学生骨干、团干部、青年知识分子等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努力培养一批对党忠诚、信仰坚定、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大学生骨干。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教师党支部、学生党支部建设,夯实基层党组织工作基础,充分发挥党支部组织教育管理党员和宣传引导凝聚师生的主体作用,推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贯彻落实。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深入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严格干部选任条件,把政治素质好、学术能力强、工作热情高、在师生中有威望的优秀党员选配到党支部书记岗位上来,积极探索把有条件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培养成学术带头人、把优秀业务干部和学科带头人培养成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的机制。遴选优秀辅导员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坚持党员领导干部讲党课制度、联系基层支部制度,定期开展党支部书记轮训,强化党的基本知识、纪律规矩和党建工作方法学习培训。重视党员发展教育管理,端正师生入党动机,严把党员入口关。重视在优秀青年教师、海外留学归国教师中发展党员。认真做好在优秀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将“团组织推荐优秀团员作为入党积极分子人选”作为重要渠道,重视发展少数民族学生入党,特别做好在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重视师生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工作,教育引导广大党员用党章党规规范行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责任领导: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
责任单位:组织部、团委,各党总支(分党委)
五、着力完善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的领导与保障机制
1.党委统筹领导。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各负其责、协同配合的学院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学院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的有效方法,本着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适应性,更好地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规律、新特点,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针对性、实效性。学院成立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领导组,由党委书记担任组长,院长和分管思想政治工作的党委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其他学院党政领导为副组长,各党总支和各单位党政负责人及院学生会主席为成员;领导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宣传部,办公室主任由宣传部长担任,组织部、学工部、团委等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各党总支(分党委)、各单位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由党总支(分党委)书记任组长,各单位行政负责人等任副组长。党委要切实担负起学院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的领导责任,定期召开专门会议,分析研究思想政治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安排部署学院思想政治工作。院行政、各党总支、各单位要认真落实上级组织和学院党委关于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的各项决策部署要求。
责任领导: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
责任部门:各党总支(分党委)、各单位
2.强化改革驱动。以《实施纲要》所涵盖的“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系统梳理归纳各单位、各岗位的育人元素,推动全体教职员工把工作目标落在育人成效上,切实打通“三全育人”的最后一公里。加强协同合作,积极协调配合,增强工作合力,高度负责地落实各自工作职责和任务要求,扎实完成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任务,坚决防止和克服多头管理、不负责任、消极应付等弊端,提升全院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各级各单位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思想政治工作各项管理制度,强化刚性执行,不断提升我院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责任领导: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
责任部门:各党总支(分党委)、各单位
3.搭建工作平台。党委宣传部是全院思想政治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对全院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规划、指导和协调。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由学生处(学工部)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党委其他部门和行政职能部门要把思想政治工作纳入自己的职责范围并落实到业务管理等各项工作中。各党总支(分党委)全面负责所属单位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充分发挥党员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工会、团委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工作要求,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做好各自职责范围的思想政治工作。学院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要定期组织开展专题调查、理论探索和工作研究,及时总结交流经验,为开创学院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发挥重要作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群团工作等重要指示精神,适时成立学院社科联,作为贯彻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重要抓手和完成“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组织开展学院社科理论研讨、学术交流、宣传普及、课题调研、社科评奖等工作,促进学院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工作,增强服务社会能力。充分利用网络建设管理资源,深入开展网络意识形态研判分析、网络舆情研究引导、师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网络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等工作,统筹推动“易班”建设和应用。
责任领导:赵水琛、马健宏、赵巨涛
责任单位:宣传部、思政部、学生处(学工部)、团委,各党总支(分党委)、各单位
4.建强工作队伍。完善教师评聘和考核机制,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在教师教学评价、职务(职称)评聘、评优奖励、导师遴选等工作中,把思想政治表现和育人功能发挥作为首要指标,严格实行师德师风问题“一票否决”。引导广大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人才培养使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工作上。加强专门力量建设,推动中央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的政策要求和量化指标落地,统筹安排用人计划和岗位编制,积极充实思政、党务力量。加强思政队伍建设,落实思政课教师培养方案,鼓励支持外出进修访学、培训教育、攻读博士学位,举办骨干教师示范培训、新进教师岗前培训,学院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优秀教师骨干、校外思政课专家讲授指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设置专职思政课教师的要求,单列思政课教师招聘计划,尽快逐步配齐专职思政课教师。注重思政课教师与党团骨干“两支队伍”协作,思政课教师以多种方式参与学生思政教育。加强对思政课教师思想政治表现和课堂教学质量考核。强化项目支持引领,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支持出版理论和实践研究专著,培育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坚持高标准选配思政干部,把政治坚定和理论、业务有专长的干部选配到思政、党务部门,强化队伍培训,保证经费支持,注重普遍提高与重点培养结合,有计划安排思政教师、干部、辅导员参加政治理论、学生管理、工作技能、心理健康教育等各方面专业化培训研修和素质提升。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200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的要求,单列专职辅导员招聘计划,尽快逐步配齐专职辅导员。辅导员队伍在已有专兼职和助理三类基础上,继续选聘思想素质过硬、身体健康、工作能力强的退休干部、教师,从事专职辅导员工作,聘请先进模范、领导专家、优秀校友担任特聘辅导员。健全辅导员选聘、培养、激励、考核机制,多个渠道、多种方式选任高素质、专业化的专兼职辅导员。青年教师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须有至少一年担任辅导员或班主任工作经历并考核合格。探索辅导员职级职务“双线”晋升、职务职称评审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尽快实质性推进实施。建立完善学院党政领导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方案,落实党政主要领导上讲台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制度,党委书记、院长和系部党总支书记、主任每学期至少讲授1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或作一次形势政策报告。学院党政领导每学期要至少深入课堂听课两次。党委书记和院长每学年、分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院领导每学期,到思政部至少开一次现场办公会,听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汇报,解决实际问题。鼓励辅导员参与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形势与政策课。
责任领导:赵水琛、马健宏、赵巨涛、史晓东
责任单位:组织部、宣传部、思政部、人事处、教务处、学生处(学工部)、团委,各系(部)党总支和行政
5.强化组织保障。思想政治工作委员会要加强工作统筹、决策咨询和评估督导。学院要在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正常运转的各项经费的同时,按全部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20元的标准提取专项经费,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除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专项经费以外,要单独设立思想政治工作专项经费,细化经费划拨及使用,用于支持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能力提升,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项目等工作。健全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体系。研究制定内容全面、指标合理、方法科学的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体系,建立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制度,加强每学期或每学年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情况的督查检查,实行各党总支书记抓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述职评议考核制度。将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情况纳入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和班子成员年度述职考核、各党总支各单位领导班子和党政负责人年度考核和全院学年度绩效考核等各类考核工作中,纳入执行党的纪律情况、尽职履责完成职责工作任务情况等监督检查范围,对抓思想政治工作履职不力的严肃追责。
责任领导: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
责任单位:组织部、宣传部、党委办公室、院长办公室、纪检监察办公室,计财处、思政部、团委,各党总支(分党委)、各单位
中共长治学院委员会
2018年4月10日
打印本页】 【关闭
上一篇:关于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的通知
下一篇:关于贯彻落实《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实施细则

长治学院-信息公开平台  电话:0355-2178102 网站备案:晋ICP备16006961号-1  
Copyright © 2017 长治学院|校长办公室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 IE8.0版本浏览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