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长治学院-信息公开平台!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 页 > 学院文件 > 行政文件 > 2019年文件 > 正文
长治学院师范类专业建设实施方案
【字体: 】  【编辑日期:2019-05-30 16:21】  【来源: 】  【作者:】  【点击次数:


 

 

 

 

 

长学院字〔2019〕55号

 

 

 

关于印发《长治学院师范类专业建设

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单位:

为增强师范类专业办学特色,提高师范类专业办学水平,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一批有优势和特色的师范类本科专业,经院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印发《长治学院师范类专业建设实施方案》,请贯彻执行。

特此通知

 

附:长治学院师范类专业建设实施方案

 

长治学院

2019年5月30

附件

 

长治学院师范类专业建设实施方案

 

专业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载体,是高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立足点,其建设水平和绩效决定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教师〔2017〕13号)、《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高等教育本科专业优化调整的指导意见》(晋政办发〔2017〕173号)、《山西省教育厅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实施意见》(晋教高〔2019〕1号)、《山西省教育厅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晋教师〔2019〕4号)和《长治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部署,深化我省教师教育改革,适应社会发展和学校自身建设的实际需要,促进学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加强对我校师范类专业的建设和管理,增强师范类专业办学特色,提高师范类专业办学水平,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一批有优势和特色的师范类本科专业,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聚焦党建、新师范、上党文化、红色文化的战略部署,继承我校师范教育的传统与优势,以新师范建设为引领,以师范专业认证为重要抓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和监测方式,提升我校的办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由培养合格师范生向培养卓越师范生转变,推动教师类专业化发展,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建设原则

(一)新理念。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的高素质师范类专业人才;以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切实提高师范生有效整合核心素养与跨学科(或专业)教学能力;坚持“持续改进”的管理理念,强调对师范类专业教学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评价,推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二)新模式。坚持协同培养的培养模式,构建“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体系,推动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互动、职前教育与职后培养一体、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

(三)新抓手。以师范专业认证为重要抓手,按照专业认证标准开展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按照专业认证理念进行教学管理改革,推动专业办学水平与办学质量不断提升。

三、建设目标

未来五年,学校将聚焦师范类学科专业建设,全面提高教师教育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培养一支具有较高学术、教学水平的师资队伍,学校获得教育硕士授予权;学校超过四分之一的师范类专业建设成为省级以上品牌专业(重点专业、优势特色专业或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普通师范类专业三分之二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为山西尤其是晋东南地区培养一大批具有未来教育理念的高素质创新型教师。

四、建设任务

(一)加强教育学等相关学科建设

按照专业型硕士学位授权点基本条件为参照,加强支撑教育硕士的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以及其他相关学科建设,提升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水平。主动寻求山西师范大学等高水平师范大学扶持我校教育学科建设,开展联合培养教育硕士工作,完善支撑研究生培养的各项条件,力争至2020年,教育硕士建设水平达到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条件。

(二)探索人才培养新机制

根据山西省学前教育及音乐、体育、美术教师紧缺的状况,积极探索幼儿园、中小学全科教育、紧缺学科教育师资培养新机制,培养本科层次学前教育、中小学全科教师以及音乐、体育、美术等紧缺学科教师;力争与高水平大学合作,举办“四二分段”本科硕士衔接人才培养试点班,培养高素质普通高中教师。

(三)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严格按照《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改革各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塑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增加教师教育课程,确保教育实习时间不低于18周,强化师范生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加强人文教育课程的建设,同时,将学生社会实践、公益支教等第二课堂活动纳入培养方案,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教育情怀。

(四)实施“全程叠加实践”的实践教学模式

主动与长治市教育局签订师范类专业实习框架协议,通过实习基地的建设,改变师范类专业教育实习模式,提升实习效果。在教育实践环节上,坚持实施包含教育调查(一年级)、教育见习(二年级)、教育服务(三年级)、教育实习(四年级)的贯穿大学四年的“全程叠加实践”的实践教学模式,同时,加强师范生“三字一话”、信息教育技术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认同感和扎实的专业技能。

(五)完善“三位一体”的协同机制

依托山西省高校教师发展中心联盟和山西高校教师教育联盟等平台,进一步完善“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教师教育新机制。与长治市教育行政部门合作,创建长治市教师教育创新试验区,协同开展师范生培养、在职教师的培训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工作,建设校地教师教育共同体;扩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与中小学、幼儿园合作,构建大学与中小学的学校共同体,协作开展教学研究、培训及师范生的教育实践活动;扩建基础教育学科群,构建大学及中小学教师的教师共同体,让大中学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教学交流、研讨,形成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活动、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一体、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的教师教育新体系,提升我校师范生培养质量以及服务中小学的能力。

(六)重视课程和教材建设

注重课程尤其是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内涵建设,吸收学科前沿知识、课程改革最新成果以及优秀教育教学案例,构建适合学校师范生学习状况的课程内容和资源,力争有1—2门教师教育课程成为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选用优秀教材,编写符合专业定位的校本教材,凸显专业和校本特色。及时更新中小学课程标准和教材,确保现行中小学课程标准和教材每6名实习生不少于一套。

(七)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

学校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引导教师构建教师教育类课程资源并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到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双转”教学观念的转变。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学校教师教育技能实训中心,构建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服务的学习环境,实现师范生“三笔一话”、微格教学、实验教学、远程实习等实验实训教学信息化管理与监控。构建基础教育微信公众号、教师专业发展网站以及中小学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八)加强教学管理

“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加强教学管理,即以师范生为中心配置教育资源、组织课程和实施教学;对照师范生毕业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方案,评价人才培养质量;以“持续改进”的理念对人才培养全过程(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及实施、实践教学、师范生培养质量)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教学改进,确保办学水平及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九)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按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建设一支能够支撑教学和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各师范专业师资队伍硕博士比例不低于60 %,高级职称比例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各专业课程与教学论教师不少于2人。同时,聘请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兼课,基础教育一线兼职教师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的比例不低于20 %。加强对教师教育课程教师的业务培训,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必须至少有一年中学教育服务经历,必须具有职前养成与职后发展一体化的指导能力。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教务处是“三位一体”协同机制建设的责任主体,要积极加强与地方政府、中小学的沟通、联系,完善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教师教育发展机制,创建教师教育创新试验区。学校教务处是教师教育工作的责任主体,负责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对教师教育工作的统筹管理和规划指导。教学系(部)是师范类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责任主体,负责落实学校“师范类专业”建设的方案及措施,把师范生培养摆在工作的首要位置。学校要通过“师范类专业”建设,提升办学水平,擦亮师范教育品牌。

(二)经费保障

学校的教学经费预算必须满足师范生的培养要求。学校的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生均拨款总额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不低于13 %,师范生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不低于学校的平均水平,生均教育实践经费支出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教学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等更新经费有标准和预决算。

(三)制度保障

学校要把支持教育学学科建设纳入学科建设规划,把支持师范类专业建设纳入专业建设规划。学校应出台相关制度支持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到中小学、幼儿园兼职,在进修培训、职称评审上应向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倾斜。

打印本页】 【关闭
上一篇:长治学院2019年在校大学生转专业的通知
下一篇:长治学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实施办法

长治学院-信息公开平台  电话:0355-2178102 网站备案:晋ICP备16006961号-1  
Copyright © 2017 长治学院|校长办公室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 IE8.0版本浏览网站